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八周年******
本报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李晓晴)记者从水利部获悉:近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8周年。截至目前,工程累计调水586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实现了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近100亿立方米。在做好精准精确调度的基础上,抢抓汛前腾库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工程输水能力,实施优化调度,向北方多调水、增供水,中线一期工程2021—2022年度调水92.12亿立方米,再创新高。南水北调水已由规划的辅助水源成为受水区的主力水源,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北调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将东线供水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河北、天津,提高了受水区供水保障能力。
南水北调水水质优良、供水保障率高,受水区群众直接受益。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河南省10多座省辖市用上南水北调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的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了饮用黄河水的历史;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54.2亿立方米,已成为胶东地区城市供水生命线。
南水北调工程不断扩大供水范围,充分发挥水资源支撑保障作用。8年来,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335亿立方米,其中,向雄安新区供水9134万立方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沿线地方优化配置南水北调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等各类水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实现了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全面通水以来,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引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中线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9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止跌回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央视综合频道重点节目片单发布******
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高凯)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央视综合频道重点节目片单发布活动在北京举行。
“探源中华文明”篇章共推介了5档重点节目。作为总台首档聚焦“简牍”这一重要题材的大型文化节目,由尉天池先生题写片名的《简牍探中华》以“简牍的前世今生”为线索,用“实地探访+探秘演绎+文化解密”的全新表现形式,讲述简牍古代诞生、近代发现、当代研究传承的传奇故事;大型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打破常规戏剧舞台模式,再现文豪先贤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以匠心打造典籍世界,带领受众探索更多经典名篇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由孙伯翔先生题写片名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把考古探索与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创新展现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新一季《古韵新声》系列节目通过“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形式,挖掘节日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展新时代画卷”篇章荟萃6档精品节目。《开学第一课》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让青少年更直观感受到中国发展脉络;《山水间的家》第二季探访山水间更多的风物与故事,全景式纵览一幅幅乡村壮美画卷;《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走入非遗文化大省,讲述非遗传承的匠心故事;大型美食文化节目《三餐四季》探寻11个集文化历史、现代发展、美景美食于一身的魅力古镇,共谱“三餐四季”的专属古镇地图;纪录片《农耕有文明》展现国内十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焕发出的新活力;《文脉春秋》聚焦20个各具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人物为线、名城为体、文脉为魂,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底蕴。
“荟萃总台精品”篇章用心遴选全台优质节目资源,集中推介了电视剧《我们的日子》《大汉赋》《天望》《城中之城》,以及《中国书法大会》《中国中医药大会》《中国画派》《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名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主持人大赛》等多档总台精品节目。(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